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

乌鲁地南

         柔佛乌鲁地南Ulu Tiram,以前叫做“十三碑”,因为它位于柔佛哥打丁宜路十三英里之故。右图(上)是横街中林港路。
         沿着此路前行约1公里,左拐进入茂密胶林的山坡。有一间简陋的两房式“亚答”屋,那里就是我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。
         山坡下有一户何姓人家,是乌鲁地南镇上经营树胶的商人。每天清晨5点,这家男主人就带着儿子何声南(大约和我同龄)从我家不远的小径经过,匆忙的脚步夹杂着地上枯叶碎裂的声响,时不时把我从梦乡中唤醒。
       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何家迁往镇上了。不久,搬来了另一户人家,他们就是今时今日还保持联络的王正万先生一家人。
         我的爸妈是胶园主聘请的胶工,园主们通常都在园里建了宿舍供胶工住宿。各个园主拥有的胶林规模大小不同,从2依葛(ekar)到5,6依葛不等,通常在这范围内就有一户人家。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煤油灯,有时候胶工们晚上互相探访,路上提着煤油灯,一闪一闪,摇摇晃晃,是当时丛林里特有的夜晚景象。
         上图右侧天桥处从前是一座战前排屋,包括一间主单位(供主人居住)和六间附属单位,相信是主人因战乱离开了,战后就成为我接受启蒙教育的“华侨小学”校址。那六间单位就依序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课室,主单位划分为幼稚园的课室和礼堂,礼堂外面的空地是草场。我记得学校礼堂当年还挂着孙中山的画像,“周会”在草场举行,要唱“三民主义”国歌。我就在这里就读幼稚园,时为1947年。
         中林港路是这一带胶工们每月一次前来镇上办货,学子们前来念书的必走之路。我们天天来回走在这条路上,放学後唱着回家,风雨无阻,歌曲“故乡”曾经在这胶林里迂回荡漾。
         记得父亲曾经告诉我 :1945年日军投降后,英国人回来了,大家以为太平了,但是梦想也跟着破灭了。46年初,英国人为了加强统治,派钦差大臣爱德华.贞特(此人后来听说在福隆港被马共击毙)来接管马来亚,并成立“马来亚联邦”,将马来亚置于英皇直接统治之下。马来民族群起反对,因此当时政局混乱,种族仇恨野火蔓延 (那是日本人早已撒下的火苗)。他说,我们家就经常有友人来告知附近某人全家被杀害,某某全家连人带屋被烧个殆尽的消息,可说是生活在惶恐不安中。

思故乡   作曲:德沃夏克 



         1948年英国人被迫终止”马来亚联邦“计划,恢复”马来亚联合邦“宪法,接着实施紧急法令,一时间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。许多小时候见过的叔伯们,听说逃亡的逃亡,被捕的被捕,再也看不到他们了。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抗英同盟的成员。
         1950年,我们被赶进乌鲁地南“大新村”,就是现在的乌鲁地南镇,这个地区被宣布为“黑区”。从此,我们离开了幽静的乡土。再见了!胶林。
          所谓“新村”,其实就是“集中营”,周围架起铁丝网和哨兵站,只在中林港路,哥打丁宜路和打炮港路设立大门供车辆通行,晚上七时过后就封门,一律不许外出,除非有通行证,否则格杀勿论。以上其中部分故事,都是我从长辈的交谈中听到的。
       华侨小学在“大新村”扩建,起初起名“乌鲁地南小学”,"地南小学",後来又改为
“智南小学”。 1953年我修完小六毕业了。

    畢業歌     

电影<桃李劫>插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田汉词 聶耳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没有评论:

博客归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