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

中共官民制毒  
   清廷虎门销毒      林则徐死不瞑目

          公元183963日,清廷道光皇帝第一道圣旨: 林则徐在广东虎门“销烟”,开始中华民族拒绝“鸦片”的荼毒,为挣脱“东亚病夫”的臭名而群起发奋图强。
         然而,在174年後的陆丰市三甲地区却暴露出一个“第一大毒村”。而且是由中共的村委书记(村支书),村干部主导的“制毒贩度王国”,制造,行销,与分红的对象都是中共的子民,与英国人在174年前在中国土地上贩卖鸦片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      20131229日凌晨,广东公安、武警及边防等多警种通过“海陆空”立体方式围剿陆丰市三甲地区制贩毒“第一大毒村”博社村中,缴获冰毒2.925吨、K260公斤、制毒原料过百吨。
       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(GSK),再次因产品惹上“麻烦”。GSK在华合资公司中美史克生产的感冒药“康泰克”成为重要的制毒原料。
          康泰克是中美史克生产的非处方药,2000年,因含有容易引发中风的PPA,康泰克被迫在全球更换配方,加入了盐酸伪麻黄碱(PSE),更名为“新康泰克”。
          不过,稍让GSK安心的是,这个“大麻烦”不是产品质量问题,而且也与自身几无关系。
      2010年开始,包括山东、江苏、湖北、广东等地先后曝出警方破获制售冰毒案件。
          警方公开的信息显示,在这个已经将制贩毒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子,毒品加工已成为分工明确的生产线——制毒原料的初加工过程已经由老弱妇孺承担,村里一些妇女将麻黄草剪成三四厘米长的小段,一天就可以得到三五百元;有些小学生利用寒暑假,将“康泰克”剥开,倒出里面的粉末,一个月可以挣到1万多元。
           这样的庞大组织,有强大靠山的团伙和王国,要动员3000警力,以海陆空3位1体的攻势来清剿,他们没有“内鬼”吗?他们会是等着你们来吗?这是大大的问号!他们过些时候又将“易地”东山再起了!
           

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

木耳猪肉汤 Black Fungus Soup for "Heart Blood Vessel Disease"

公元1995年获取原稿,由于字迹模糊,将重新编排,设计与打印500份,在新加坡的义顺区分发给病者。
公元2000年後再次编排如下:.


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

乌鲁地南

         柔佛乌鲁地南Ulu Tiram,以前叫做“十三碑”,因为它位于柔佛哥打丁宜路十三英里之故。右图(上)是横街中林港路。
         沿着此路前行约1公里,左拐进入茂密胶林的山坡。有一间简陋的两房式“亚答”屋,那里就是我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。
         山坡下有一户何姓人家,是乌鲁地南镇上经营树胶的商人。每天清晨5点,这家男主人就带着儿子何声南(大约和我同龄)从我家不远的小径经过,匆忙的脚步夹杂着地上枯叶碎裂的声响,时不时把我从梦乡中唤醒。
       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何家迁往镇上了。不久,搬来了另一户人家,他们就是今时今日还保持联络的王正万先生一家人。
         我的爸妈是胶园主聘请的胶工,园主们通常都在园里建了宿舍供胶工住宿。各个园主拥有的胶林规模大小不同,从2依葛(ekar)到5,6依葛不等,通常在这范围内就有一户人家。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煤油灯,有时候胶工们晚上互相探访,路上提着煤油灯,一闪一闪,摇摇晃晃,是当时丛林里特有的夜晚景象。
         上图右侧天桥处从前是一座战前排屋,包括一间主单位(供主人居住)和六间附属单位,相信是主人因战乱离开了,战后就成为我接受启蒙教育的“华侨小学”校址。那六间单位就依序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课室,主单位划分为幼稚园的课室和礼堂,礼堂外面的空地是草场。我记得学校礼堂当年还挂着孙中山的画像,“周会”在草场举行,要唱“三民主义”国歌。我就在这里就读幼稚园,时为1947年。
         中林港路是这一带胶工们每月一次前来镇上办货,学子们前来念书的必走之路。我们天天来回走在这条路上,放学後唱着回家,风雨无阻,歌曲“故乡”曾经在这胶林里迂回荡漾。
         记得父亲曾经告诉我 :1945年日军投降后,英国人回来了,大家以为太平了,但是梦想也跟着破灭了。46年初,英国人为了加强统治,派钦差大臣爱德华.贞特(此人后来听说在福隆港被马共击毙)来接管马来亚,并成立“马来亚联邦”,将马来亚置于英皇直接统治之下。马来民族群起反对,因此当时政局混乱,种族仇恨野火蔓延 (那是日本人早已撒下的火苗)。他说,我们家就经常有友人来告知附近某人全家被杀害,某某全家连人带屋被烧个殆尽的消息,可说是生活在惶恐不安中。

思故乡   作曲:德沃夏克 



         1948年英国人被迫终止”马来亚联邦“计划,恢复”马来亚联合邦“宪法,接着实施紧急法令,一时间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。许多小时候见过的叔伯们,听说逃亡的逃亡,被捕的被捕,再也看不到他们了。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抗英同盟的成员。
         1950年,我们被赶进乌鲁地南“大新村”,就是现在的乌鲁地南镇,这个地区被宣布为“黑区”。从此,我们离开了幽静的乡土。再见了!胶林。
          所谓“新村”,其实就是“集中营”,周围架起铁丝网和哨兵站,只在中林港路,哥打丁宜路和打炮港路设立大门供车辆通行,晚上七时过后就封门,一律不许外出,除非有通行证,否则格杀勿论。以上其中部分故事,都是我从长辈的交谈中听到的。
       华侨小学在“大新村”扩建,起初起名“乌鲁地南小学”,"地南小学",後来又改为
“智南小学”。 1953年我修完小六毕业了。

    畢業歌     

电影<桃李劫>插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田汉词 聶耳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

怀旧天地 老歌欣赏

       上世纪30年代,周璇和白光是流行曲的红星。严华和周璇是夫妻档,他们合唱的<爱的归宿>,<桃花江>,<叮咛>,和<探情>都是人人朗朗上口的歌曲。
       二战结束,百废待兴,我们居住在这样一个“终岁不闻丝竹声”的小镇:乌鲁地南,庆幸有人还保存着完好的留声机和黑胶唱片,成为我们娱乐的音乐源泉。
       放学後做完功课就赶到有留声机的同学家里听歌,记得曾经听过一首原始版的“义勇军进行曲”:  


義勇軍進行曲

1=G 2/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田漢詞  聶耳曲



       乌鲁地南大街有间叫“益隆”的杂货店,门外挂了箱式扬声器(喇叭),收音机一天到晚都播放着新加坡电台的华文节目,只要知道“玄歌寄意”节目的时间,我就会坐在店门前一条长凳上,细心会神的听完所有歌曲才离开。
       不说你不知,乌鲁地南“大新村”的屋子,即使是独立的也都是木板屋,屋顶有锌板和亚答叶的两种。我们家是锌板排屋,一排6间,屋内房间木板围墙约十尺高,所以十尺以上是相通的,只要站在凳子上就可看到隔壁房间的一切。夜深人静“切切私语”时都要提防隔墙有耳,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完全没有隐私可言。
       我的邻居有位青年人在外地工作,每逢周末回来,都会准时地用脚踏车将一个汽车电池载到镇上去充电,他一回家扭开收音机,我们这一排屋子就歌声飘扬。可以这么说“玄歌寄意”,“儿童节目”就是我当晚的娱乐了。
       2010年岁末,我清除储藏室时在一个旧箱子里的发现了4个<周璇之歌>的录音带(卡带),共80首歌曲,庆幸它们还完好无损。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爱的归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百代唱片

1=bB4/4     吉士词曲

严华 周璇 演唱
  

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

春秋大刀

         1950年代,人们刚刚从“二战”战火中重生,生活困苦,住的都是简陋的木屋,亚答屋,锌板屋。每间屋子的格局:一进大门就是大厅,正中央就摆着神台,供奉的多是大伯公和关帝圣君(关公)。
         拜关公的人家,墙中央就这样的一辐大画像,横幅“忠义千秋”,左右两旁分别为:<志在春秋功在汉>,<忠同日月义同天>,同是红纸黑字。
         当年,听说崇拜关公者,多是江湖中人,他们赞赏关羽的“忠肝义胆”,据说这是黑道人物必须遵守的信条。
         关帝即关羽,字雲长,喜读<春秋>,善使春秋大刀,又称“青龙偃月刀”,重82斤,为阵战主要兵器之一。当年关羽斩华雄後,酒尚温,过五关斩六将,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,古城会擂鼓三通刀斩老蔡阳,这些战役,全仗这把青龙偃月刀,立下的汗马功劳。于是,刀和人,加上赤兔马,关羽的威武形象,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中。关羽义薄云天,正气凌人,尤为江湖中人称道。人们所供奉的关羽画像,都是端正坐着的,两眼望着前方,满脸胡子的周仓和关平,一个持着春秋大刀,另一个捧着帅印立于其旁。在刘备投奔袁绍後,关羽为曹操效劳,斩了袁绍大将颜良後,被曹操封为<汉寿亭侯>。

历史的天空

<三国演义片尾曲>    原唱 毛阿敏


博客归档